近日,走进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杨庄街道新杨社区“居民会客厅”,前台受理区的“一岗通办”专员正忙着接待居民,耐心提供便民服务。“现在居民需要办的一些手续,在这里基本都可以完成,不用跑多趟,居民满意度大大提升。”新杨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艳介绍。
去年以来,聚焦为基层减负、为服务赋能,烈山区坚持党建引领,打造16个社区“居民会客厅”,推动城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家庭化”“客厅式”改造全覆盖,变传统“窗口式”柜台服务为“居家式”体验服务,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优化布局,推动阵地建设更亲民。坚持“亲民便民、规范舒适、高效便捷”建设理念,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结合社区规划布局、居民需求等实际,进行“一社区一方案”改造提升,分类实施“改扩建”。对基础条件较好的社区,重新规划设置功能区域,推动“一站式”变“客厅式”;对基础条件较差的老旧社区,通过“撤、减、搬、移、建”等方式改造办公空间,实现“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群众体验亲民化”。注重居民群众体验感、舒适度和参与性,创新“三除”“三统”标准,即除柜台、除隔断、除窗口,统一形象标识、统一运行流程、统一服务规范。“居民会客厅”设置前台受理、议事会客、休息等待、休闲娱乐、自助办理5个功能区域,配备针线包、药品箱、爱心雨伞等便民服务设施,为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居民群众提供“家庭式”服务,推动社区服务模式向人性化、亲情化转变。
高效服务,推动一岗通办更便民。建立“一岗受理+代办服务”工作机制,“居民会客厅”将原有5—6个办事窗口减少为2—3个“一岗通办”工位,每天安排1—2名“一岗通办”专员坐班值班,接待服务群众,实现“只进一次门、只找一个人、能办所有事”。对社区承办的高龄补贴、社保缴纳、特困帮扶等46项高频办理事项,分别制作工作流程图并张贴上墙,实现政策咨询、政务服务等事项“一站式”办理。创新帮办代办、延时错时等弹性工作机制,对无法当场办理事项,提供协助代办、办结反馈服务;对老弱病残孕等特殊人群,实行“一对一”结对帮办服务;对上班早出晚归居民,提供“上门+预约”服务,切实解决居民“忙时没空办,闲时没处办”的尴尬局面。目前,累计接待服务群众1.3万余人次,解答政策咨询6500余次,居民办事时长平均缩短47%。
精简赋能,推动服务下沉更利民。优化服务资源配置,推动“居民会客厅”精简下来的49名社区人员,常态下沉到96个网格担任网格“背包客”,开展“背包上门”服务,一线为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服务。制定网格“背包客”工作规范,每名“背包客”每周巡视网格不少于1次,每月与网格内孕产妇、孤寡老人和儿童等重点人员联系不少于1次,了解社区居民困难诉求、矛盾纠纷。目前,已走访群众2000余人次,收集民情信息800余条。建立群众诉求分级分类处理机制,对简单诉求当场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做好记录,社区党组织每月至少召开1次民情分析会,能够解决的问题及时处理,难以解决的逐级汇报至街道党工委研究解决方案,确保“小事不出网格、难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多元治理,推动作用发挥更惠民。坚持“党建引领、空间共享、服务多元”理念,将“居民会客厅”打造成集党建宣传、党群互动、议事协商、邻里交流等于一体的“专属阵地”。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要求,常态举办政策解读、理论宣讲、移风易俗等活动。定期推行“快乐周二、健康周四、暖心周五”服务,开展就业培训、便民义诊、爱心理发、法律援助等活动。以“书记连心日”系列活动为载体,创新“一杯豆浆”工作法,通过免费发放豆浆聊“家长里短”“邻里纠纷”,邀请红色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人民调解员、老党员等参与,共商共议修缮公共设施、化解邻里纠纷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使“会客厅”变身“议事坊”。目前,已开展各类特色活动313次,惠及群众1.89万余人次,召开议事会128场次,化解矛盾纠纷245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