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淮北市烈山区聚焦新农人培育,通过系统化政策供给与精准化服务赋能,走出一条以“人”为核心的乡村振兴之路,书写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答卷。
广纳贤才,筑牢人才“蓄水池”。深掘本土“好苗子”。制定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作用发挥为核心的乡土人才选用标准,深入基层摸排种植大户、致富能手、能工巧匠,同步挖掘长期扎根乡村、有思路、肯吃苦的年轻人作为后备力量重点培养。巧引返乡“金凤凰”。实施乡土人才回引工程,依托老乡会、商会、校友会等平台,宣传家乡发展变化与创业政策,精准对接有返乡意愿的潜在新农人;通过完善乡村基础设施、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培育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为年轻人留乡提供支撑。截至目前,全区已认定农村产业带头人294人,其中区级43人、镇级67人、村级184人。精建分类“储备库”。以村(社区)为单位建立动态人才台账,根据产业特点与发展需求分类标注人才优势,形成“培育有方向、使用有依据”的储备体系,为精准赋能奠定基础。目前,已建立涵盖特色种养殖、生产加工、农文旅融合等4大类的214人“新农人人才库”。
赋能提技,夯实专业“基本功”。靶向施训补短板。制定出台《烈山区新农人培育工程实施方案》,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聚焦种养殖技术、电子商务、农文旅融合等方面为新农人量身定制培训课程54期,培育农村实用人才2700余人,真正让乡土人才学有所用、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多元授课拓视野。成立乡村振兴人才协会,打造“发展讲堂”培训品牌,联络对接省内外专家、科技特派员下乡教学,围绕石榴、苹果等名优特产开办乡村人才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5期,覆盖新农人200余名。线上依托74个农村党员远教站点、烈山先锋等平台适时转发农业知识技能,让新农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专业的农技知识。导师帮带谋实策。坚持“老带新”“师带徒”“精兵带新兵”的方式,以镇(街道)为单位制定农户种植、养殖等“需求清单”,遴选科技特派员62名、农技指导员49名为新农人“导师”,精准将“导师”专业特长与新农人需求进行信息配对,实现“手把手教方法、点对点解难题”。
拓界联动,用好兴业“他山石”。走出去“取真经”。立足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分期分批组织新农人赴先发地区参观学习、挂职锻炼;实施“头雁培育计划”,遴选7名学员外出培训,提升电子商务、仓储物流、加工销售等领域能力,挖掘产业振兴“金点子”。引进来“解难题”。发挥属地高校作用,与淮北师范大学共建“科技小院”,建立“高校专家+农技指导员+种粮大户”三级推广体系,聘请6名高校教授担任“人才顾问”,累计开展培训50余次,12名“土专家”“田秀才”获评乡村振兴农艺师等专业职称,为乡村振兴添“智”增效。搭平台“促转化”。发挥农业商协会作用,充分利用合肥农交会、上海农交会、绿博会、农民丰收节等机会,组织新农人参展参会,让本地“乡字号”“土字号”特色产品打入外地市场。拓宽电商渠道,培育“一村一电商”,通过电商平台,将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让本地特色农产品、土味道成为网络上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