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联盟首页  |  共产党员网

下属镇街道先锋网站:

烈山镇 | 宋疃镇 |  古饶镇 | 杨庄街道

当前位置: 首页 -先锋有声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㉕

 

十三、建设美丽中国

 

——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74)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中华文明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按照大自然规律活动,取之有时,用之有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众多。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均发源于森林茂密、水量丰沛、田野肥沃的地区。而生态环境衰退特别是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导致古代埃及、古代巴比伦衰落。我国古代一些地区也有过惨痛教训。河西走廊、黄土高原都曾经水丰草茂,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经济衰落。

 

历史教训表明,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175)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一段时间内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同时必须清醒看到,生态环境修复和改善,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过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必须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咬紧牙关,爬过这个坡,迈过这道坎。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必须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根本大计的高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中国。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7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良好生态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177)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挣到了钱,但空气、饮用水都不合格,哪有什么幸福可言。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要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要坚持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积极探索推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壮大“美丽经济”,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调动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3.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178)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只有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增长模式,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才能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179)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打造绿色发展高地。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对突破三条红线、仍然沿用粗放增长模式、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事,绝对不能再干,绝对不允许再干。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是生态文明的真谛。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养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倡导绿色消费,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通过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倒逼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180)我国力争二〇三〇年前实现碳达峰,二〇六〇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是别人让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这无疑是一场硬仗。必须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深入推进能源革命,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4.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181)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生态治理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如果因小失大、顾此失彼,最终必然对生态环境造成系统性、长期性破坏。要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182)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生态保护和修复不能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要把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5.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183)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基本建立,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这些制度成果来之不易,必须继续坚持、不断巩固、持续深化。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健全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强化绿色发展法律和政策保障,建立健全风险管控机制,不断提高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强化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权威,保证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要下大气力抓住破坏生态环境的反面典型,释放出严加惩处的强烈信号。对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人,凡是需要追责的,必须一追到底,决不能让制度规定成为“没有牙齿的老虎”。

 

生态环境保护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一些重大生态环境事件背后,都有领导干部不负责任、不作为的问题,都有一些地方环保意识不强、履职不到位、执行不严格的问题,都有环保有关部门执法监督作用发挥不到位、强制力不够的问题。要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严格考核问责。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责。

 

6.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184)地球是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世界各国需要同舟共济、共同努力,协调人与自然关系,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在这件事上,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积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与环境协同共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地球家园。

 

(185)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上,中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主动承担同国情、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的环境治理义务,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重要贡献。积极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引领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迈上新台阶。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共同打造绿色“一带一路”,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环境治理能力。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为了人类共同的未来,各国应该携起手来,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好人与自然关系;以绿色转型为驱动,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以人民福祉为中心,增强各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国际法为基础,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公平合理。中国愿同各方一道,共筑生态文明之基,共走绿色发展之路,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让子孙后代既能享有丰富的物质财富,又能遥望星空、看见青山、闻到花香。

 

 

朗读者:王翔,安徽老年大学(安徽省老干部活动中心)四级主任科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