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联盟首页  |  共产党员网

下属镇街道先锋网站:

烈山镇 | 宋疃镇 |  古饶镇 | 杨庄街道

当前位置: 首页 -先锋有声书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⑲

 

九、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6.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19)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供给约束堵点、卡点、脆弱点,以自主可控、高质量的供给适应满足现有需求,创造引领新的需求。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一致的。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要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基本立足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7.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120)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全面谋划科技创新工作,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121)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同时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产业链水平。 

 

  核心技术的根源问题是基础研究问题,基础研究搞不好,应用技术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是从未知到已知、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必然选择。要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把握科技发展大趋势,下好自主创新先手棋。

 

  (122)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有一支能打硬仗、打大仗、打胜仗的战略科技力量,形成代表国家水平、国际同行认可、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的科技创新实力。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建立国家实验室体系,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企业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中央企业等国有企业要勇挑重担、敢打头阵,勇当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

 

  8.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12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关系全局、事关长远的问题作出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实施了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对我国经济发展变革产生深远影响。我们要紧紧围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深入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以重点突破带动我国发展水平整体提升。

 

  (12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建设农业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统筹谋划、科学推进。要处理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遵循乡村建设规律,坚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顶层设计前提下,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实施方案。处理好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关系,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市场监管、法治保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处理好增强群众获得感和适应发展阶段的关系,既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快补齐农村发展和民生短板,又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125)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做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这篇大文章,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

 

  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的思路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126)城镇化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城镇化最基本的趋势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要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推进人的城镇化需要长期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之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

 

  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城市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城市群是人口大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城镇化是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要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9.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127)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我国已基本形成规模大、体系全、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但多个产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的问题依然存在,一些高端产业链对外依存度过高。同时,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多元化布局、区域化合作、绿色化转型、数字化加速的态势,反映了经济发展规律和历史大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要求我们顺应产业发展大势,统筹抓好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128)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工作力量向实体经济加强,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和支撑力的工业体系,推动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军民融合发展的结构新格局。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强化金融服务功能,全面提高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要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传统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要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这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确保极端情景下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必须切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做到不仅能生存、还要有发展。要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重点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促进内外产业深度融合。

 

  (129)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是新一轮国际竞争重点领域,我们一定要抓住先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要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必须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坚实基础。

 

 

朗读者:陈彤(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助理馆员)。

友情链接